打开京东健康的个股页面,呈现在你眼前的会是一条斜率很高的下行线。在这向下的势头中,无论是所谓用户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需求,还是人口老龄化、保健意识增强这些背景板,任何以往用来描述增长的理由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。
平心而论,京东健康的业绩并不算差。2023年第一季度,京东健康所得收入亿元,同比增长%,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经营盈利达到亿元,同比增幅高达%。但显然,业绩已经不是京东健康的估值锚了。
(相关资料图)
一切都要从京东健康的本质说起。打开京东健康买药频道,或是京东大药房自营店,呈现在消费者眼前的,大概率不是那些需要长期随访跟踪的严肃医疗用药,而是安全套、生发剂,甚至“伟哥”。
这家市值1500亿元的互联网医疗巨头,似乎被困在了一种怪异的氛围里。
「互联网医疗,还是“伟哥”集中营?」
互联网医疗,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游荡在“虚实之中”的概念。说它实,是因为京东健康这些平台确实处于医疗行业的特定监管之下,有牌照、有医生。但本质上,平台却难逃“虚”的评价,因为无论何时翻开它们的财报,卖“药”永远都是那根顶梁柱。
2022年,京东健康所得总收入亿元,其中亿元都来自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。
然而,这本质上是反互联网医疗概念的。根据天风证券的梳理和京东健康自身的业务定位,零售药房业务与互联网医疗两大业务原本应该形成良性循环。但是,这在现在的营收结构中无从体现。按照京东自身的说法,截至今年3月31日,京东健康年度活跃用户数超过亿,Q1日均问诊量却只有40万左右。
*来源于互联网
前一个数字很大,但充其量算消费者,后一个数字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用户——但也只是潜在群体,因为去掉其中仅保持问诊关系的部分人群后,京东健康还能为自己的医疗业务留下多少活跃用户?
有些滑稽的是,如果说卖药还能和医疗绑定得比较紧密,那么再回头看当前京东健康的战绩,互联网医疗这几个字可能不得不再淡化几分。因为互联网医疗的完美闭环要靠严肃医疗药品和服务切入诊疗、慢病管理等环节,这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专业度。而现在的京东健康,更像是医疗保健“杂货店”,这个杂货店里还主要卖的是成人用品。
比如,在京东健康自己的战报中,618大促在开门红1小时内,健康医药、医疗器械、营养保健品类成交额均破亿。这对于一家志在互联网医疗的巨头而言,显然有点错位。在京东健康自身公众号的618购物清单推荐中,出现频率最高的生殖健康用品、生发用品、增肌粉、燕窝、中药粉等五花八门的类目,和补气护肝、修复皮肤等口号。
更尴尬的是,打开京东APP内京东健康频道的搜索区,其热卖榜单排行首位是润滑液,且出现不止一次,其常备用药榜首则是阳痿早泄用药——消费者看病不一定会找京东健康,但买“伟哥”和润滑油一定会,这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。
*来源于京东app
其中,京东大药房自营药店内评价过百万的产品总共大致就只有三类:阳痿早泄(如“伟哥”)、营养保健品(如维生素片)和家庭常备药(如感冒灵颗粒)。
这不是第一次,在去年的双11成绩单中,京东健康的战报就有些“诙谐”。其慢病用药TOP品牌榜首是大众熟知的“伟哥”生产商,前十名中三席是阳痿用药品牌,一席是早泄用药品牌,还有一席是防脱发品牌。算下来,男科占去其所谓慢病用药的半壁江山。此外,彼时京东健康的TOP单品和常备用药单品榜首都是蔓迪——脱发用药。
*来源于京东公众号
事实上,互联网医疗需要的慢病管理,应该是糖尿病等需要长期获取医药产品和服务的业务板块。而如今,京东健康一方面高度依赖于“伟哥”等男性用药,非药收入占据绝大部分构成,且以成人用品为主,另一方面又爆出不少这类假药的相关投诉,存在安全风险。
*来源于黑猫投诉截图
近两年,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就有消费者投诉在京东大药房买到扫码后无药品信息的“假伟哥”。这些医药保健产品的SKU数量越多,平台管理难度就越大,出现投诉和风险的概率也随之走高。
可以说,在这样的背景下,京东健康想戴稳互联网医疗的帽子显得有些困难。零售医疗保健品本身没错,但如果京东健康做的事,美团和小区门口的药店也能做,那么京东健康未来的故事就会略显牵强。
这样一来,京东健康的颓势便不难理解:早在京东健康上市时,便有媒体发现其营收主力是成人用品和男科用药,结果至今这些底色都尚未淡化。这些品类的产品卖得好是因为大众需求,但显然不具备强大的想象空间,也无法成为未来估值的支撑。所谓卖药,本质还是卖京东平台的流量。
「真医疗难做,京东健康任重道远」
一季度财报发布时,京东健康跟随京东集团的人事调整,也拿出了一系列举措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成立即时零售部和线下医疗业务部。
这不难看出京东健康尝试提升医药健康权重的努力。显然它也意识到,互联网医疗无法落地,是一种天然缺陷。例如难以开展检查服务、观察患者状态,在遇到关于医保等问题时,线上无法进行方便的处理。所以,“最后一公里”必须攻克。
但就京东健康目前的动作来看,这种变革到底是提升互联网医疗的站位,还是增添长期负担,结局尚难定论。
一方面,京东健康在B端做的一系列线下工作,例如数智化信息化服务、企业健康管理、智能医疗等等,需求有限、道路拥挤,要面对阿里健康、圆心科技等同行的竞争。
另一方面,从医药零售角度看,京东健康要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,同样要与传统的医药产品消费链路竞争。药房要形成规模效应难度很大,这相当于和早已构建了千店万店大模型的老百姓大药房、一心堂大药房等品牌竞争。
危险的是,后者们也早已将手伸向慢病管理等领域,盘踞在小区门口、医院周边的这些传统大药房,更容易俘获患者的安全感。而即使是在线下耕耘已久的它们,也没在短时间内把医疗O2O做成一个高度成熟的商业模式。
所以,京东健康注定要进入又一个投入周期,并且短期内其规划已经被同行验证,难以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。这是一场长期硬仗。
回归核心,京东健康靠和京东一脉相承的供应链优势做大了供应链网络,但这种路径依赖也变成了它的桎梏,始终想拿一个优势多做文章。京东物流、京东平台的流量,这些曾令同行艳羡的“祖传”优势,让京东健康突破依赖下苦功夫更加困难。
这或许就是京东健康开始对自身进行调整的原因,它并不愿意只靠京东的招牌扩张,而是仍然希望做出真正的健康价值。
但在京东健康想要努力时,它却遭遇了刘强东的“背刺”——大幅减持。
2022年,刘强东两次减持京东健康,获利超亿港元。今年3月30日,刘强东再度以每股港元减持京东健康880万股,套现超5亿港元。甚至早在2021年4月至6月,刘强东便已开启自己的变现之路,他通过连续减持京东集团、京东健康的股票,累计套现超过66亿元。
*来源于雪球
这不免让人担忧,今年刘强东复出后继续推动京东产发和京东工业上市,是否也是为了套现?刘强东目前手持的京东健康股票,是否还会在某个小高位被他“甩卖”?京东系的二级市场,是否已变成创始人的“提款机”?
所以,尽管目前在所谓的互联网医疗概念股中,京东健康市值依然领先,但其股价却毫无反弹意愿。互联网医疗的既有故事不再新鲜,和“伟哥”、养生、脱发难舍难分的京东健康,需要考虑更多出路了。
关键词: